欢迎来到贵阳户外广告投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!

全国公交车内广告乘客注意力研究:通勤时段 vs 非高峰时段,内容设计有差异?

发布人:贵阳户外广告投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发布时间:2025-09-04 15:29:23浏览:133 次

全国公交广告投放电话:15599150313

全国公交车内广告乘客注意力研究:通勤时段 vs 非高峰时段,内容设计有差异
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,公交车内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传播媒介,时刻影响着乘客的认知与消费决策。然而,乘客在通勤时段与非高峰时段的状态、需求截然不同,这使得广告内容设计也需 “因地制宜”,才能精准吸引乘客注意力,发挥广告最大效能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两个时段乘客的特点,探究广告内容设计的差异化策略。
一、通勤时段乘客特征与注意力分析
(一)忙碌紧张的身心状态
通勤时段(早高峰 7:00 - 9:00,晚高峰 17:00 - 19:00),乘客多为上班族与学生群体。他们或是赶着上班打卡、或是着急上学,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,大脑在快速处理行程规划、今日待办事项等信息。此时,乘客留给广告的注意力极为有限,平均单次注视广告时间可能仅 3 - 5 秒。据相关调查,在一线城市早高峰公交车上,70% 的乘客会在心里默念上班路线、预估到达时间,仅有不到 30% 的乘客会有意识地关注车内广告。
(二)对实用信息的强烈需求
尽管注意力稀缺,但通勤时段乘客对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实用信息格外敏感。例如,在早高峰,早餐、通勤用品(如雨伞、充电宝)的广告更容易吸引目光。某早餐品牌在通勤线路公交车内投放 “XX 早餐,营养便捷,下车即达门店购买” 的广告,搭配醒目的门店位置指示图,广告投放后,该线路周边门店的早餐销量在早高峰时段环比增长 25%,充分证明了实用信息对通勤乘客的吸引力。
(三)碎片化的注意力模式
车厢内环境嘈杂,乘客还会受到上下车人流、车辆颠簸等干扰,导致注意力呈现碎片化。他们难以专注于复杂、冗长的广告内容,更倾向于简洁、直观的信息。例如,在公交车拉手广告上,采用 “一句话卖点 + 产品图片” 的简洁设计,在乘客短暂的目光扫视中,便能有效传递核心信息。某快消品牌的拉手广告,将产品核心卖点 “XX 饮料,0 糖 0 卡,畅饮无负担” 以大号字体突出展示,搭配清爽的产品图片,在通勤时段的广告记忆率比传统复杂设计高出 30%。
二、非高峰时段乘客特征与注意力分析
(一)放松闲适的状态
非高峰时段,乘客组成更为多样,包含退休老人、自由职业者、外出休闲的人群等。此时,他们没有紧迫的时间压力,心情相对放松,在车内有更多闲暇时间去留意周围环境,包括车内广告。研究显示,非高峰时段乘客在车内平均停留时间比通勤时段长 1 - 2 倍,对广告的平均注视时长可达 8 - 10 秒,这为广告传播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窗口。
(二)对娱乐、生活资讯的兴趣
非高峰时段,乘客更愿意接收娱乐八卦、生活小贴士、旅游推荐等轻松愉悦的信息,以此消磨乘车时光。例如,某旅游平台在非高峰时段的公交车内电子屏投放 “小众旅游景点推荐” 系列广告,通过精美的视频展示、生动的讲解,吸引了大量乘客的目光。广告投放后,平台上相关小众景点的搜索量在非高峰时段增长 40%,证明此类内容与非高峰乘客需求高度契合。
(三)较高的注意力集中度
相较于通勤时段,非高峰时段车厢内环境相对安静、平稳,干扰因素少,乘客能够更集中地关注广告内容。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消化相对复杂、有深度的广告信息,如品牌故事、产品详细介绍等。某高端美妆品牌在非高峰时段的公交车椅背广告上,详细介绍产品研发背景、核心成分功效,搭配精美的产品图片与品牌代言人形象,广告投放后,该品牌在非高峰乘车人群中的品牌认知度提升 35%,远超在通勤时段投放的效果。
三、基于时段差异的广告内容设计策略
(一)通勤时段:简洁实用,直击痛点
  • 信息简洁明了:广告文案应控制在 10 字以内,突出核心卖点,如 “XX 咖啡,提神醒脑,上车必备”。画面设计以产品为主体,占比 70% 以上,避免过多装饰元素干扰视线,让乘客在瞬间便能获取关键信息。
  • 结合出行场景:围绕通勤痛点,如时间紧张、交通拥堵等,推荐解决方案。例如,在早高峰推出 “XX 打车软件,一键叫车,快速直达,告别堵车烦恼” 的广告,利用乘客当下的困扰,激发其对产品的兴趣。
  • 提供即时优惠:设置扫码即享的通勤时段专属优惠,如早餐 8 折券、通勤用品满减券等,刺激乘客在短时间内产生购买行为。某便利店在通勤线路车内广告推出 “早高峰扫码,面包买一送一” 活动,活动期间,该便利店在早高峰时段的客流量增长 30%。
(二)非高峰时段:丰富有趣,深度沟通
  • 讲述品牌故事:通过图文、视频等形式,向乘客娓娓道来品牌的发展历程、理念文化,增强品牌认同感。如某百年老字号品牌,在公交车内电子屏播放品牌传承故事,展现其坚守品质的匠心精神,非高峰时段乘客对该品牌的好感度提升 40%。
  • 增加互动元素:设置互动游戏、话题讨论等环节,吸引乘客参与。比如,在椅背广告上设计 “猜谜语赢奖品” 活动,乘客扫码参与,猜对即可获得品牌提供的小礼品,有效提升广告趣味性与参与度,某品牌此类互动广告的参与率在非高峰时段达 20%。
  • 推荐生活方式:从乘客的休闲生活需求出发,推荐相关产品与服务,引导消费观念。如某健身品牌在非高峰时段广告中,分享健身小技巧、推荐适合在家进行的健身课程,激发乘客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,进而带动品牌产品的推广,广告投放后,该品牌线上课程在非高峰时段的购买量增长 50%。
四、案例分析:某品牌在不同时段的广告实践
某知名连锁餐饮品牌针对通勤与非高峰时段,制定了差异化的车内广告策略。
在通勤时段,其拉手广告设计为 “XX 三明治,早餐首选,5 分钟搞定,活力一上午”,搭配诱人的三明治图片与门店位置指引,同时推出早高峰扫码立减 3 元活动。广告投放后,早高峰时段门店周边公交线路上,该三明治的销量环比增长 35%。
在非高峰时段,公交车椅背广告则展示品牌的食材来源、制作工艺,讲述品牌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健康美味餐饮的故事,搭配精美的菜品图片与食客好评。此外,广告中设置互动环节,邀请乘客扫码分享自己的美食体验,有机会赢取免费套餐。非高峰时段,该品牌在乘客中的品牌美誉度提升 45%,门店在非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也有所增加。
综上所述,全国公交车内广告在通勤时段与非高峰时段,因乘客注意力特点与需求不同,广告内容设计需灵活调整,精准匹配,方能最大化广告传播效果,助力品牌在不同时段都能与乘客建立有效沟通,实现营销目标。